来源:淘金网官网 发布时间:2025-11-17 16:54:50
2025年2月,美国国会举行了一场听证会,讨论的主题是“中国制造2025:谁赢了”。会上,一位航空专家直言不讳地说:“没人希望看到中国自己能设计和制造喷气发动机。”这番话一经发出,立刻引起了美国媒体的广泛报道,显现出美国对中国航空技术进步的深刻担忧。
为什么美国如此急躁?因为喷气发动机一直是过去70年来西方在空中占据的制空权,如果中国掌握了这项技术,全球军用飞机市场的格局将发生根本性变化。美中经济与安全审查委员会的报告也提到,航空发动机是西方国家眼中的高科技壁垒,一旦中国突破,将大大影响他们的全球竞争力。
在听证会上,这位航空专家对中国的“制造2025”计划进行了评估,尤其是在航空领域的进展。他提到,按照计划,中国本该在2025年实现60%的国产化率,但实际上已超越了这个目标。中国的军用发动机,曾依赖俄罗斯的AL-31F,如今已经实现了自主研发,涡扇-15慢慢的开始批量生产并装备歼-20战斗机。
他还指出,航空发动机不单单是技术问题,更涉及全球市场。美国波音和普惠公司过去的引擎订单,大部分依赖中国市场,而现在中国自己生产引擎,这对于美国的财路构成威胁。
听证会结束后,美国的报告建议国会加强对出口的管制,尤其是针对C919项目的LEAP-1C引擎。美国商务部已经在5月暂停了部分许可证的发放,虽然短期内可能拖延中国民航发展的步伐,但从长远来看,这只会加速中国国产CJ-1000A引擎的产业化进程。
美国之所以如此焦虑,归根结底是担心失去空中优势。专家进一步分析称,F-22战斗机的F119发动机推重比约为10,而中国的涡扇-15已经赶上,具有18吨的推力,支持超音速巡航,这将极大的提升歼-20的航程和载荷。西方国家的围堵策略越是严格,中国的技术突破也慢慢变得迅猛。2023年涡扇-15的首飞成功,2025年列装的速度也在加快。
有观点认为,美国暂停对C919零部件的出口,其实就是逼迫中国加速研发CJ-1000A引擎,虽然短期内会造成一些困扰,但这反而会为中国提供更大的机会。专家提醒,美国别过度干预,保持一定的合作伙伴关系,才能确保全球供应链的稳定。新的关税政策一出台,飞机引擎价格持续上涨了10%,反而让美国的出口商首当其冲。
这次听证会本质上是美国在重新评估自身的优势,承认中国的航空发动机技术已不再是跟跑,而是并行追赶。
西方国家在卡住中国航空发动机技术方面从来不避讳,特别是通过瓦森纳协议这一手段来限制技术流通。从1996年起,年年都会更新一份清单,禁止向中国出口一些高端材料,如高温合金和单晶叶片等。任何美国企业若向中国出售这些技术或材料,都会面临罚款或断供的惩罚。
2010年,中国曾想单独购买俄罗斯的117S引擎,以提升苏-30的性能,但俄方坚持必须捆绑苏-35整机出售,导致双方谈判拖了五年,直到2015年11月才达成协议,签订了24架飞机的合同,支付了22亿美元。虽然这使得中国获得了引擎,但也付出了极高的捆绑费用。且这些引擎的维护十分麻烦,如果出现问题,必须将引擎拆卸并送回俄罗斯维修,每次的费用高达几百万美元,给中国空军带来了不小的压力。
不仅如此,西方的盟友也热情参加围堵。英国的罗尔斯·罗伊斯、法国的萨法兰公司,都紧随美国的步伐,对中国实施技术封锁。连德国的五轴机床也因美国的压力,在2018年停止了对中国的供应。这导致中国在涡轮盘加工方面遇到很大困难,误差要求非常精确,一定要达到头发丝的十分之一,而这些精密设备过去全部依赖进口。
然而,这一层层的封锁措施并没有让中国崩溃,反而让中国在不断的突破中找到了反弹的动力。2016年,航空发动机集团成立,直接对涡扇-15发动机展开攻关,突破了单晶叶片这一技术难题。全球只有美国和英国能生产这种技术,而中国从零开始,通过研发DD6镍基合金材料和先进的焊接技术,成功实现了自主生产。
中国在航空发动机领域的逐步突破,也包括了机床的自主生产。2020年,浙江畅尔公司生产出了第一台国产五轴卧式侧拉床,打破了西方国家对精密机床的垄断。
从1990年代开始,西方国家的封锁就没有停止过。美国国务院年年都会更新技术清单,要求盟友企业严格执行。在2013年,航空知识杂志曾分析过,当时中国航空发动机技术依赖进口比例高达90%,性能的提升几乎全靠外部援助。
然而,到了2025年,中国已经超额完成了“制造2025”目标,涡扇-10发动机推力达到14吨,成为歼-11B的主力引擎;涡扇-15更强大,推重比超过10,比俄罗斯的117S引擎还要优秀。西方的封锁措施在中国的技术进步面前,已经没办法阻挡。中国逐步摆脱了对进口材料和技术的依赖,通过自主研发,优化工艺,降低了成本,并在维护上掌握了自主权。
中国的航空发动机技术的可靠性也极大的提升,从原先的“”变成了“铁打的硬汉”。美国之所以如此担心中国的发展,是因为中国空军的战略定位正逐步从区域防空转向全球投送,而歼-20的列装将进一步改变亚太地区的空中力量对比。
中国的航发产业走得稳扎稳打,从依赖进口到实现自主可控,逐步展现出实力。早期中国军机依赖俄罗斯的AL-31F发动机,推力为13吨,虽然性能不错,但维修和后勤完全依赖俄罗斯,成本高昂。2015年,苏-35的交易让中国空军意识到,核心技术必须牢牢把握在自己手中。
2016年,中国成立了航空发动机集团,明确了以军用发动机为优先目标,涡扇-15专为歼-20量身定做。2023年11月,涡扇-15成功首飞,双发配置支持超音速巡航,航程增加了20%,载荷能力也得到了提升。根据的资料,涡扇-15的研发和生产由沈阳606所和黎明厂负责,具有小涵道比、矢量推力等特点,最大推力达到18吨,超越了F-35的F135发动机。
民用领域方面,C919采用了LEAP-1C发动机,但由于美国在5月暂停了相关许可证的发放,导致C919的交付量一下子就下降,从计划的30架降到了3架。不过,CJ-1000A引擎的研发已经取得进展,2025年产业化将真正开始启动。前海开源的分析报告说明,国产替代的布局正在加速,零部件的自给率已超越70%。
涡扇-19发动机也在研发中,预计将为歼-35提供动力,并进入批量生产阶段。美国对中国的封锁反而促使中国加速技术的突破,CJ-2000民航引擎也已经在研发中,标志着中国民航发动机的自主研发已迈出了关键一步。军民融合的策略非常成功,运-20已经换装了国产D-30KP发动机,推力达到12吨,承担着中国战略投送的重任。
中国的单晶叶片技术也从过去的进口变成了自主生产,测试数据表明,DD6材料的强度和耐高温性能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。根据2025年5月的前瞻产业研究院报告,航空发动机的国产化进程不断推进,零部件的本土化供应链已初步建立,成本降低了30%。